消费者投诉呈现的特点
(一)食品类投诉的总量、增幅均居首位
继2021年连续三个季度食品类投诉居投诉总量第一、2021年全年食品类投诉增幅居首位之后,2022年一季度食品类投诉的总量、增幅均居首位。
典型案例1:
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消委会)诉肖某销售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食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
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市消委会)诉肖某销售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食品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
2022年3月23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原告重庆市消委会与被告肖某消费者权益保护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并当庭宣判。法院经调查后认为,被告肖某为谋取非法利益,从网上购买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的减肥胶囊,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微店以人民币600元/盒或3800元/10盒的价格对外出售,销售金额共计17.1万元。其行为侵害了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的利益,危及不特定消费者身体健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法院当庭判决如下:被告肖某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支付惩罚性赔偿金51.3万元,在《中国消费者报》公开向公众赔礼道歉,案件受理费由被告承担。
【消委观点】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断好转,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重要制度安排,可以在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刑事打击、行政处罚的同时,充分发挥民事公益诉讼的追责功能,通过对侵权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加大其违法成本,对侵权人及潜在违法者产生震慑与警示作用。重庆市消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提起食品安全领域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并提出惩罚性赔偿的诉讼请求,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贡献消委组织的力量。
(二)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投诉的新热点
2022年一季度,全市消委系统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528件、同比增长36.1%,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投诉53件,同比增长11.2%。
典型案例2:
关于特斯拉延期交付车辆的投诉。
关于特斯拉延期交付车辆的投诉。
2022年1月25日,消费者任女士向重庆市渝北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渝北区消委会)投诉,称其在重庆特斯拉新光天地体验店预定一台特斯拉model y新能源SUV轿车,预付定金1000元,商家承诺十周提车,且汽车交付时间写入购车合同。但消费者等到第十二周时突然接到商家电话告知该款车型目前无法交付,要求消费者更换所选购车型。消费者认为并不是自己主动违约,而是商家延期交付,要求商家尽快履行合同约定。经渝北区消委会组织调解,经营者在一周后主动将车辆交付给消费者。
【消委观点】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投诉反映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售后服务配套支撑吃力、基础设施仍显滞后、车辆数据采集和提供缺乏规范标准等问题。对此,重庆市消委会向新能源汽车的经营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在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出厂检测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安全观,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二是做好预判和告知,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在全面真实了解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做出自主选择。三是做好售后服务,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切忌店大欺客、推诿拖延。四是切实落实合格产品交付义务,主动承担合同责任,积极履行对消费者的承诺。
(三)平台经济消费纠纷频发,极易引发群体性投诉
2022年一季度,全市消委系统受理涉及网络平台经营者投诉1092件,同比增长6.8倍,主要集中在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订餐平台、社区团购、社交电商、共享出行、直播带货等领域。
典型案例3:
关于在时代峰峻APP上购买明星周边产品的群体性投诉。
关于在时代峰峻APP上购买明星周边产品的群体性投诉。
2022年一季度,全市消委会系统陆续接到799名青少年消费者投诉,称其在时代峰峻APP上购买的明星专辑及明星周边产品存在损坏、错发、漏发等情况,经营者无故拖延处理或者要求二次购买才对第一次购买商品进行补发。经重庆市南岸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南岸区消委会)调查,时代峰峻APP的运营商为北京时代峰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由于订单猛增、人手不足、售后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引发消费者群体性投诉。经南岸区消委会组织调解,经营者已陆续补发、改发商品或者退款,消费者的群体性投诉得到圆满解决。
【消委观点】
作为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互联网平台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应的消费纠纷和问题。平台经营者发展之初往往存在只顾销量、漠视消费者售后服务要求的情况,导致消费者消费体验差从而产生消费纠纷;平台经营者一旦做大又走向店大欺客,凭借数据、技术、资本优势进行垄断的另一个极端,肆无忌惮的侵害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和知情权,大搞“大数据杀熟”、迫使消费者“二选一”,更有甚者不惜非法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等。对此,重庆市消委会建议:一是坚持规范和发展并重,完善平台经济治理,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立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和保障民生;三是深化社会共治,持续推进行政监管与民事公益诉讼有效衔接,疏解网络消费痛点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校外教育培训中早教机构成为投诉重灾区
2022年一季度,全市消委系统受理涉及校外教育培训投诉170件,涉及金额571万元。其中,涉及早教机构的投诉108件,同比增长18倍。
典型案例4:
关于新爱婴早教中心单方违约的投诉。
关于新爱婴早教中心单方违约的投诉。
2022年2月15日以来,重庆市巴南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南区消委会)陆续收到多起关于新爱婴早教中心在未征得会员家长们同意的情况下,将机构转让他人并且拒绝按照协议继续为会员服务的投诉。截至目前,巴南区消委会按照《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支持消费者集体诉讼工作导则》的规定,已支持48名消费者向法院提起集体诉讼,法院已立案受理并择期开庭审理。
【消委观点】
这两起早教机构关门拒绝履约、退款均为典型的校外教育培训类预付式消费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重庆市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应当理性消费、谨慎选择:
1. 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充值时应按照自身需要,理性选择充值金额。不要被商家的推销让利所诱惑,尽量选择金额小、期限短的预付卡;不提倡一次性充值金额过大,这样即便出现问题,损失也会相对较小。
2.合同是消费维权的重要证据材料。签订合同时,消费者需仔细阅读有关条款,在合同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细节,特别要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条款,对商家的承诺应要求写入合同,每次消费后要注意索取票据。
3.消费者要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发现商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经营情况异常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如果商家突然停业且无法联系、涉嫌诈骗的,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