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通告。
2017年第二季度,全省共完成并公布监督抽检食品样品3061批次(其中食用农产品1464批次),共发现不合格样品87批次,样品总体不合格率为2.84%,比第一季度高0.94个百分点。
第二季度监督抽检中有48批次食用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占不合格总数的55.17%,主要是38批次蔬菜中氧乐果、克百威、甲氰菊酯等指标不合格,7批次畜禽肉中检出恩诺沙星等兽药残留,3批次鸡蛋检出兽药残留。原因主要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为达到除虫防害、防治疾病、提高产量的目的而滥用农药兽药,或者种(养殖)植户未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
微生物指标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第二季度监督抽检发现20批次食品发现微生物污染问题,占不合格总数的22.99%,主要是桶装水、水果制品、糕点、调味品、肉制品、方便食品和薯类及膨化食品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霉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超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原材料生产、储藏、运输的卫生环境条件把控不严;未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条件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卫生环境差,生产工具清洁不彻底,设备清洗消毒不完善,人员卫生管理不到位;产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中贮藏条件不达标。
第二季度监督抽检中发现14批次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总数的16.09%,主要是部分罐头、肉制品、糕点、调味品、豆制品、酒类中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超标超限量使用。原因是企业为延长产品的保质期超限量使用防腐剂;为增加产品口感,违规使用甜味剂;为修饰产品外观,违规使用着色剂;也存在因不熟悉食品安全标准、工艺水平把关不严等原因造成不合格的情况。
第二季度监督抽检中发现5批次食品品质指标不达标,占不合格总数的5.74%,主要是部分食用油及其制品、调味品、糕点中过氧化值、酸值(价)超标。原因主要是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不到位,原材料把关不严,以及储运过程不符合要求以及关键工艺控制不当引起,也不排除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故意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甚至违法掺杂使假的情况。
针对监督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责成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措施依法查处,督促生产经营者立即封存、下架和召回不合格产品,及时查找问题原因,消除隐患,同时,加大跟踪抽检力度,第一时间发布监督抽检结果,进行风险解读和消费提示,方便消费者选择和监督。
二季度食品监督抽检结果汇总表
序号 |
食品种类 |
样品抽检数量/批次 |
不合格样品数量/批次 |
样品合格率 |
1 |
粮食加工品 |
172 |
0 |
1 |
2 |
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 |
72 |
3 |
0.9583 |
3 |
调味品 |
62 |
1 |
0.9839 |
4 |
肉制品 |
88 |
3 |
0.9659 |
5 |
乳制品 |
28 |
0 |
1 |
6 |
饮料 |
173 |
5 |
0.9711 |
7 |
方便食品 |
19 |
1 |
0.9474 |
8 |
饼干 |
32 |
0 |
1 |
9 |
罐头 |
34 |
1 |
0.9706 |
10 |
冷冻饮品 |
4 |
0 |
1 |
11 |
速冻食品 |
12 |
1 |
0.9167 |
12 |
薯类和膨化食品 |
6 |
1 |
0.8333 |
13 |
糖果制品 |
6 |
0 |
1 |
14 |
茶叶及相关制品 |
7 |
0 |
1 |
15 |
酒类 |
163 |
2 |
0.9877 |
16 |
蔬菜制品 |
23 |
0 |
1 |
17 |
水果制品 |
24 |
4 |
0.8333 |
18 |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 |
8 |
2 |
0.75 |
19 |
蛋制品 |
4 |
1 |
0.75 |
20 |
食糖 |
10 |
0 |
1 |
21 |
水产制品 |
5 |
0 |
1 |
22 |
淀粉及淀粉制品 |
35 |
0 |
1 |
23 |
糕点 |
176 |
9 |
0.9489 |
24 |
豆制品 |
48 |
1 |
0.9792 |
25 |
蜂产品 |
4 |
0 |
1 |
26 |
餐饮食品 |
382 |
4 |
0.9895 |
27 |
食用农产品 |
1464 |
48 |
0.9672 |
合计 |
3061 |
87 |
0.9716 |